欢迎光临来到来看看!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离别为何如此伤感?

2014-08-24 14:55 点击: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与人分别,古时便是一个伤感的话题。为什么人心如此脆弱,在一次次的分别面前总是让我们体会到莫大的痛苦呢?

 

多情自古伤离别

 

一、离不开的人际关系

正如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所提到的,在基本的生理需要之上,是人的社交需要,人们需要爱和归属感,而这些都是通过人际之间的交往获得的。

正如那本经典的社会心理学书籍的书名——《社会性动物》,人是社会性的。我们几乎无时无刻离得了其他人,在1982年Reed Larson招募了一些大学生志愿者,发给他们个bb机,主试会在非休息时间随机呼叫他们,志愿者只要记下他们在干嘛,自己还是和别人就行了。根据最后的调查结果,人一天约有四分之三的时间和别人在一起的,这不包括睡觉的时候(也许睡觉时也不是呢?)。尽管这个调查有些值得推敲的地方,但是至少体现了一点,人际关系在我们生活中很重要。

人际关系又有哪些好处呢?据Rober Wiess的分析(1974),人们可以通过人际关系获得6种好处:

◎依恋:通过亲密关系获得安全感和舒适感(亲人、爱人和朋友间的亲密)

◎社会融合:获得从属感(同事、朋友、队友等)

◎价值确定:通过别人的评价来确定自身的价值(好友的点赞)

◎稳定联盟感:在需要援助的时候有人帮我们(遇到困难找朋友)

◎指引:从其他人那里获得建议(专家意见)

◎照顾他人的机会:通过照顾某人,我们感觉自己很重要(照顾生病的室友)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理论家的分类,但他们都在诠释一个共同观点,那就是人际关系很重要。

尽管现在流行着许多种心理咨询流派,他们使用的理论和咨询技巧形式迥异,但是在一个问题上大家却有共识,那就是心理咨询中的咨访关系至关重要!

你可能会说,你自己或者有的人比较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际。的确,在大多数人格量表当中,都有针对关于人际的测量维度,因为对待人际关系的喜爱、参与程度上,存在着个体差异。但这只是程度高低的区别,而不是有无的问题。可能有些人人际交往能力低,或者不喜欢接触太多人,但这不意味他可以离开人际交往。

有时候我们觉察不出来人际的重要性,就好像鱼生活在水中觉察不到水一样,只有脱离人际关系我们才能感受到其重要性。也正是因为人际关系如此重要,我们在面对分别的时候才会如此痛苦。

 

P.S. 如果想知道人离开人际关系是什么样,可自行百度“狼孩”

 

二、一辈子的依恋

依恋,是指婴儿对特定个体的积极反应。这个特定个体一般是母亲。

上世纪Ainsworth的陌生情境实验基础上的儿童依恋理论,绝对是心理学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她的实验是婴儿在母亲离开后,独自和陌生人在一起度过一段时间,观察母亲回来之后婴儿的不同反应,并在此之上区分出三种不同类型的依恋类型。而后续的大量研究发现,一个人在婴儿期形成的依恋类型会影响其以后的一生。

与喂养自己的母亲之间的互动,是一个人人际交往的第一课(你的双胞胎兄弟姐妹除外)。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因为人类有着脆弱、漫长的婴儿期,如果照顾的人离开你了,根本没人照顾你,而你浑然不觉,跟没事儿人似的不哭不闹。那恭喜你了,你能长这么大真是一个奇迹。

随着个体长大成人,人际关系不仅局限于双亲的时候,这种对亲密之人离开所产生的不安感依然会保留在我们的心里。越亲密的人越是如此。

三、孤单一人心慌慌

Schachter曾以女大学生作为被试,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

将参加实验的被试分为高恐惧组和低恐惧组,并且都告诉她们要参加一个电击实验。实验前(其实已经开始了),主试会用特别危险的口吻告诉高恐惧组,一会儿的电击会让被试特别疼。而对低恐惧组,主试则会尽量告诉她们,一点都不痛的。在进行实验前,会让被试进行一个选择,是自己独自等待还是和其他的被试一起等待,或者无所谓。

实验的结果是,高恐惧组63%的被试想和其他人一起等待,而低恐惧组只有33%。也就是说,面对强烈的恐惧和不安,个体更喜欢和别人待在一起。从健康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角度,身边人的社会支持本就是人的心理健康所必备的。

这个结果和人们伤离别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少了其他人,自己在以后可能面对未知情境就少了一个人的支持。我们伤离别,可能就是对这份未知的担忧。而有时和朋友的离别,本身就是身边环境剧烈变化的结果,比如毕业、辞职。

四、一些特殊的角度

在社会心理学理论当中有一个很像经济学理论的观点,叫做相互依赖理论。它强调从人们彼此间的付出和收益来分析人们之间的交往模式,而人们在交往中通常是最小化自己的付出并且希望获得最大的回报。就像我们买东西总想买好吃不贵的,我们恋爱的时候总是希望对方处处不违背自己,而且两个人永远甜甜蜜蜜。

 

离别的伤感可能部分来自朋友之间的相互依赖

 

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我们和朋友、同学、同事在相处一段时间之后,在情感上多多少少都有一定的付出在里面。有时候人们会高估自己的付出。当和对方分别,面对以后越来越少的相处时间,自己以后能得到的回报恐怕也遥遥无期了。就好像我们花了不少钱建筑一个房子,结果最后自己却住不到。

另外,在人际交往中还有一个互惠原则。它的意思是说人们在交往中,别人对我们好,我们就得回报他(这与相互依赖理论并不冲突,因为有的时候付出就是为了得到回报)。所以我们对待别人采取的态度,往往正是希望别人对我们所用的。我们在分别时痛彻心扉,可能就是希望别人也因离开我们而痛苦,因为这样显得自己在对方心中很重要。彼此彼此嘛。

从上面这些角度来看问题,笔者心里也很不舒服,大家就权当拓宽一下思路吧。

五、最后来点小清新

关于爱情,想必大家都听过这个西方的神话:人类原本是由现在的两个构成,因为神看人不爽,就把人们劈成不完整的两半,于是人穷极一生寻找自身的另一半。

 

两个人之间的关系程度

 

上图是根据两个人之间彼此接触状态来描述关系程度。随着人们之间接触越多,彼此之间卷入越多,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就越强。试想一下,你的朋友肯定像上图一样和你有着或多或少的交集(左上除外),他带着你们的共同的爱好、同样的记忆就这样离开了,当那共有的一部分抽走之后,你又怎能为自己的不完整而安之若素呢?

最后,是笔者的一点建议。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世界这么大,聚散离合在所难免。离别本身已是满怀悲情,我们可以挥泪作别,也可以祝福以歌。

 

活出最美的姿态吧,骚年

 

分别时尽情伤感无所谓,但在以后的日子,请活出最美的姿态,为自己,也为在世界上那一个和我们有着同样印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