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隐私值多少钱?
8月底,好莱坞数十位女星的艳照被发布在互联网上,包括奥斯卡影后詹妮弗·劳伦斯、前“蜘蛛女”克里斯滕·邓斯特等,卷入其中者疑超过百人。被称为好莱坞史上最严重的艳照风波。
先别急,我们当然不准备给你看这波巨大的好莱坞艳照,也不会提醒你赶紧把手机里的艳照删除。(黑客扒到我们大多数人的艳照,估计会删的比你还快。)
我们只想聊一聊,你的银行卡信息、住址、身份证号会不会像这些艳照一样落在别人手里?这些信息值多少钱?你真的正确认识隐私这件事了吗?
你的隐私不值钱但有人愿意买
购买明星的艳照等信息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的窥私欲,而购买你的信息,简单说就是为了发广告。当然,你的信息卖起来肯定不如明星的值钱。
先来看看明星的个人信息能卖多少钱。
据报道,好莱坞艳照门的嫌疑人为一名27岁的软件工程师,他的初衷是将这些照片以100美元每张的价格卖出去。
不过他或许真的卖便宜了,有IT人士表示,这种大牌一线明星的一张裸照可以轻松赚到百万美元。2004年,帕里斯希尔顿的性爱录像《巴黎一夜》让她赚了1300万美元。原因很简单,就是其创造的巨大流量带来的广告点击。
如果你以为只有明星的艳照能赚这么多钱,那就太天真了。明星们的财务信息、个人信息、八卦、甚至于尚未公布的电影项目、剧本选角、拍摄进程都可以在网络时代和广告点击分账的模式下进行变现,利益巨大。
2005年,一份包含陆毅、许晴、徐帆、张铁林等明星的“明星电话录”在网上被泄露,叫价800~1000元不等,当年全国日均收入是73元,相当于许多人小半个月的工资。
相比之下,普通人的信息就便宜的不值一提了。
有些杯具的是,看起来你的隐私均价没超过1元,但为什么还有人愿意买你的个人信息呢?
其实上到大公司合法购买你的个人信息,进行精确的广告投放,下到骗子利用各种手段诈骗,这种购买无处不在。
对于大的广告主来说,能帮助他们更精准的投放广告,因为现在互联网大规模广告点进率已经不足千分之一了。美国的DataCoup公司在今年初推出一项服务,以每月8美元的价格收购用户在社交网络上的信息以及信用卡消费记录等数据。而国内有的商家也早已如此操作:比如淘宝和新浪微博合作,微博会根据你的淘宝记录向你推荐淘宝中的商品。
你的信息也不光可以为大公司所用。小广告们会时不时以“卖房”“代开发票”“低息贷款”等面目出现,骗子们也争相说你中奖了、信用卡欠款了、儿子在学校昏迷了、冒充你的朋友借钱,你觉得他们的信息从哪儿来的呢?我们的信息安全吗?
隐私泄露事件近年来层出不穷
事实上,近年来国内已连续出现多起网络隐私泄露事件。闲话少说,直接上数据。
2013年,多家知名连锁酒店超2000万条客户开房信息遭泄露,“查开房”网站引来人人自危;今年3月,携程网被曝光因安全支付漏洞导致部分用户银行卡信息外泄。泄露信息包括用户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类别、卡号、CVV码等;今年5月,小米论坛的用户数据库在黑客界传播,小米公司回应称早期用户确实存在风险……今年初,两高曾发布报告,称2013年人民法院一审刑事案件中,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案件同比增长高达45.4%。
2014年8月,中国互联网协会举报中心发布了《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有91%的网民认为其身份证和手机号曾经通过网络被公开过;超过80%的网民承认自己家庭住址、姓名和银行卡号遭到网络泄露;超过50%以上的网民,确认学历、医疗、体检记录、个人社会关系、工作单位、婚姻状况和地理位置等主要信息遭到泄露。
央视的一份调查显示,泄密渠道42%缘起网上注册,25%是因为找工作投简历,16%是买车、购房、买保险等留下了资料,10%则是到医院看病后留下的记录。
“中国互联网诚信的状态或者诚信的管控机制,落后于整个业界的发展状态。”在接受采访时,百度广告运营规划部高级经理朱文庆坦言。
你的隐私其实是你自己泄露的?
数据看起来很唬人,中国的隐私保护现状也确实难以让人满意。不过,人们好像由于无法判断自己的隐私“值多少钱”,并不热衷于保护它们。
今年4月,美国广告公司PunchTab曾经对1100为智能手机用户进行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27%的受访者愿意在获得一定回报(如优惠券)的情况下允许零售商在手机上跟踪自己。
有些观察人士据此得出以下结论:消费者根本不看重自己的隐私!总是为了一些“小便宜”就出卖自己。
确实,关于个人隐私的价值评估很复杂,“卖隐私”和“卖个人物品”完全不同,你无法估计隐私“值多少钱”。卖掉自己那辆价值5万的二手车之后,你还可以拿这笔钱再买一辆价格差不多的。但是,一旦你的个人信息被出售,你就永远失去了它,而且不可能再把它买回来。这种单向的交易,对大部分消费者来说,很难去评估其中的价值。或许这就是为什么在调查中,只有10%的受访者意识到隐私的重要性。
而国人的隐私观念也普遍较为淡薄。2013年一项波士顿咨询公司的调查显示,即使中国受访者普遍都意识到许多互联网公司的数据收集行为并没有遵守隐私条款,但对于大多数数据类别,认为不是隐私的中国受访者远多于认为是隐私的人数。此外,有26%的人认可对个人数据的使用可以背离收集数据时的初衷,这远远高出了7%的各国平均值。
当大家都在说保护隐私的时候,网民们却仍然点击着“我同意”,继续不停的更新社交网络的状态,上传照片,在网上填写各种各样的资料表,利用地图软件泄露着自己的位置。
看起来我们自己确实难以逃脱泄露隐私的责任,但单纯责怪个体已无意义,个人永远只是时代的映射。在大家都利用朋友圈、微博来对自己下定义的时代,隐私保护的人最好的大概也是最早被时代抛弃的。
那么这个无隐私时代最坏会变成怎样?有位网友这么评价好莱坞艳照门:“如果我是受害者,裸照或许会是我最不担心的部分。我的银行卡信息、社会保障及医疗记录、乃至家人的住址,都不知道会落在谁的手里。如果需要,甚至有人会克隆一个我。”
或许有一天,这如电影《终结者》般的故事真会上演,到时候,我们能泰然处之吗?